【江阴向上的力量】走进面塑大师和古琴艺术家的故事
2019-11-08 00:00:00 分类: 精英访谈 来源: 本站策划 9384 阅读

【向上的力量·江阴文化领军人物志】


102842dtq6pt7ytyb6l65z.png


第五篇:非遗面塑大师和江阴古琴协会会长


人物一:卢飞浦


非遗面塑传承人:用工匠精神守护传统文化





       卢飞浦出生于一个面塑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面塑手艺,在他的眼里,面塑是他父亲谋生的手段,自己走上面塑之路也是耳濡目染,兴趣使然。“我们当地有这样的风俗,老人过寿时,子女就请我爸爸做寿桃为老人贺寿,寿桃上插面人,再点缀一些花,非常漂亮。”


       长大后,卢飞浦逐渐意识到这门手艺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含泪走四方,只为谋生故”的面塑在街头逐渐消失,2007年无锡把面塑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加坚定了卢飞浦继承和发扬面塑文化的决心。


103053xnadp53kv3dsk1ff.png



       扎根校园,以教传人

       2012年,卢飞浦自费去外地系统学习面塑手艺,加上家学渊源,自身面塑技艺又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时候卢飞浦意识到自己可以为面塑的传承做一些事。恰好2013年开始有一些社区和公益组织开始邀请他去上面塑课,随后利港中学也为他配备了一间专门的教室,添置了一些工具和设备,于是卢飞浦的面塑工作室就应运而生了。现在卢飞浦每周要为初一的学生上一堂面塑课,学生们也都非常喜爱这位教大家捏面人的卢老师。

       2017年卢飞浦被江阴市文广新局评委“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谈到传承非遗文化,卢飞浦认为一定要保持感兴趣、责任心、坚持力这三个方面,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他自身的经历来说,工匠精神时刻影响着他打磨每一件作品。卢飞浦笑称自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自己是利港中学的一名教师,可以有机会在校园践行自己的非遗传承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传统工艺,一起参与到非遗面塑的传承中来。


103055a68ffnir1zsnrcw6.png



       把握时机,发掘后辈 

       对于保护和传承面塑,卢飞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打算。他说过去由于古老的封建思想,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导致真正能学到面塑的人很少,2000多年一直是口耳相传。而进入新时代,政府大力提倡要弘扬传统文化,现在利港中学也将面塑课列入了课本课程,学生们接触面塑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卢飞浦认为,现在是普通人接触传统文化最好的时机,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不了解的普通人,现在也能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或者是夏令营的公益课堂来学习这种传统工艺。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作为志愿者加入到非遗文化的宣传行列,带动身边的人体验和参与其中。卢飞浦也透露,自己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选作为自己的亲传徒弟,将面塑传给下一代。“一定要有兴趣,有天赋,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和动力去继承和发扬我们的非遗文化。”


103056dxltpu4mmkxsp554.png
       工匠精神,承载文化

       卢飞浦利用空余时间制作了大量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我们也在他的工作室和利港中学的活动展馆看到了许多精美陈列。谈到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时,他说,“眼下我正在做的是我们江阴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徐霞客、江阴抗清三公...接下来我还要做一个渡江战役的场景。”卢飞浦觉得,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一定要从江阴本地的传统和历史中汲取养分,不断学习,提高作品的立意和质量。

       过去“做于街头成于瞬间”的面塑如今登上了大雅之堂,为更多的人所喜爱,这既是对卢飞浦过去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的激励。卢飞浦认为江阴的传统文化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所以一定要有工匠精神,敢于从身边发掘,从点滴处把对江阴的印象、对江阴文化的理解融合进作品当中,这样的作品才是鲜活的,反过来也能让传统工艺在江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江阴文化作为一个烙印,通过面塑的形式,深深刻在江阴人的心里。


103056wmnatz3jj07vb61x.png



人物二:姜彦希


江阴古琴协会会长姜彦希:让孩子探寻自主学习的乐趣





       有哪一种乐器,光透过文字,就能形容出万丝千缕的感受?在中国,只有一种解答──古琴。

       在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乐器,能够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延续至今,除了自身具有的别样魅力,更离不开一批批古琴人对它的热爱与疼惜,江阴古琴协会会长姜彥希,便是这样一位古琴学人。


103058fsla9a6a6ap6iaip.png



       乐由心生 持之以恒

       作为80后的姜彥希会长弹得一手绝妙的古琴,因其父亲喜欢音乐的这一爱好,她自小便耳濡目染、沉浸于众多乐器、音乐之中。在姜彦希7岁时第一次在电视里听闻古琴的弹奏,就对这千古传承的琴音余韵所深深震撼,无奈古琴在当时却无人问津。

       成长路漫漫,姜彦希也未曾放弃过寻找古琴老师,因自身对汉服这一中华文化而倾心,在她18岁时,机缘巧合因汉服圈相识到了她的古琴老师,至此她的古琴之路便柳暗花明又一村。


103059wx9fzeiux94px0hh.png



       以琴冶性 以文教学

       江阴自古就被称之为“国乐之乡”,而古琴也有着“国乐之父”、“圣人之器”的美誉。“琴棋书画”之首的琴便指的是古琴,古琴的“清微淡远”的高古音色,自古就备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在姜会长眼中,古琴的魅力不仅仅只局限于它器乐的功能性,更是作为一个媒介让大家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古琴曲大多以古曲为主,与当今生活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如若想弹好古琴,必深入理解琴曲。姜彦希在教学过程中,把琴曲《阳关三叠》与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相结合讲解,让学者更加深刻体会曲中的内容,在弹奏时方能带入情感生动体现出来。


103100qg6wfdw0kgjswhjv.png



       严于律己 创登一流

       音乐有着陶冶身心的作用,在学生的语文诗词中、在古琴课中也有着很密切的关联。在姜彦希眼里,学习应是自主性的,合理调剂好时间,做到学业与爱好之间的平衡,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去学习,往往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琴道”中所讲的道即是规则、法则、自我约束能力等,学业中的学习和琴艺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份知识、一项技能,而是通过学习提高行为举止、提升自身修养。姜彦希表示,这份“琴道”与我们江阴精神的“敢攀登、创一流”殊途同归,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艺术素养更通过深层次的文化去发现、创造美。


- 更多人物即将揭晓,敬请期待 -





       上一篇: 走进江阴优秀青年和名校高材生的故事



想和你心目中的江阴教育名人近距离接触?

现在机会来了!填写下方报名表

我们将会通知您交流沙龙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准备好你的困惑,到现场寻找答案吧~





相关楼盘

本网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暨阳房产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暨阳房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 "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